中期协发布实施《期货公司“保险+期货”业务规则(试行)》
12月7日,在第19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发布实施了《期货公司“保险+期货”业务规则(试行)》(下称《规则(试行)》)。《规则(试行)》明确了期货公司“保险+期货”业务的基本原则、定义、目标和要求,并从业务承揽、期货服务、自律管理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旨在引导推动“保险+期货”业务良性有序开展,更好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首份行业规范性文件
“保险+期货”金融综合支农模式创设于2015年,是保险与期货“联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发挥期货功能化解中小涉农主体价格风险的成功探索。十年来,“保险+期货”频繁见诸于中央、有关部委政策文件,地方政府、涉农主体主动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在保障农民收入、转变农业风险管理方式、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得到广泛认可。中期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保险+期货”落地3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21个涉农品种,保障价值2000多亿元,惠及农户超740万户次。
中期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取得成效的同时,“保险+期货”总体呈现出规模为先、粗放发展的现状,缺乏统一明确的工作规范、服务“三农”的质效还不够高、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及要优化完善“保险+期货”。在此背景之下,中期协制定了《规则(试行)》,强调正本清源、规范发展,明确底线要求。《规则(试行)》既是行业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成果,也是落实《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具体体现,制定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证监会期货司的全程指导,充分征求了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监控、期货公司等各方意见。
《规则(试行)》是“保险+期货”业务领域的首份行业规范性文件,《规则(试行)》的发布实施填补了该领域的制度空白。
牢牢守住业务风险底线
中期协相关负责人指出,为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规则(试行)》还明确了业务的自律检查机制,对违反《规则(试行)》规定或者证券期货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的行为,提出了具体处理措施。考虑到非标准化期权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后续自律管理实践中,对于“过度复杂的非标准化期权合约”“非正常定价报价”等行为,将基于项目真实保障目标,通过专家会商等方式综合判定。
以专业所长服务“三农”所需
《规则(试行)》指出,“保险+期货”承载着特殊的为农服务的国家使命和责任,其业务导向是充分发挥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功能作用满足农业价格风险管理需求。期货公司应当积极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自身发展融入到服务国家战略中去,真实有效开展“保险+期货”业务。
《规则(试行)》强调,“保险+期货”业务底层实质属于衍生品交易业务,但考虑到交易对手方(保险公司)和项目实际服务对象(涉农主体)不同而导致的信息、认知差异,不宜将其视为纯金融交易属性的业务,一方面要更为深入、准确地了解涉农主体的真实需求,增强“保险+期货”服务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期货之所能与“三农”之所需的匹配度,切实提升项目服务质效。
有期货公司资深人士表示,《规则(试行)》为行业“保险+期货”业务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规范指引,对于改善行业生态、推动业务良性有序、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他建议,下一步做好“保险+期货”业务,应当以规范为前提、发展为目标、创新为动力,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明确“保险+期货”服务国之大者、坚持涉农导向的基本定位;要加快转变发展理念,摒弃规模为先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服务质效的提升;要系统谋划、长远规划,不搞大水漫灌、蜻蜓点水,结合专业、区位等优势,选定目标区域深耕细作、持续服务;要推动品牌项目建设,以“保险+期货”作为农业产业链期货服务的前置或基础业务形态,努力提升价值认同,不断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